为全面提升学校实验室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,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,11月14日上午,南华大学在科创楼丙级放射化学实验室成功举行南华大学2025核与辐射事故综合应急演练。本次演习创新性地由学校组织核科学技术学院、基础医学院、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、公共卫生学院等学院的30名学生骨干全程参与实战演练,30名师生代表现场观摩,通过真实场景模拟,切实锻炼了学生应对突发核与辐射事故的实战能力,为培养核工业高素质安全人才提供了宝贵实践平台。同时全面检验了学校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,为校园安全稳定筑牢了坚实防线。
学生主导演练全过程,能力锻炼贯穿始终
本次演习特别注重学生主体性,所有参演学生均来自高年级学生,是学校实验室安全志愿者队伍的骨干力量。南华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邹海贵介绍道,"我们创新性地将学生纳入应急处置核心环节,让他们在真实场景中锻炼应急能力。"
演习模拟某实验室液体放射源倾覆事故:10时02分,学生A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放射源倾覆,液体溅到学生B身上。学生B立即启动应急响应,第一时间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并封锁现场;学生C迅速协助受污染同学脱去受污染衣物,防止污染扩散。这一系列应急处置动作均出自学生之手,展现了学生在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上的显著提升。
随后,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立即报告党政办、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及其他成员单位,成立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现场指挥部,下设七个专业组:应急协调组、安全保卫组、处置抢救组、技术保障组、后勤保障组、秩序维稳组、信息上报与发布组,各组迅速到位、协同作战。

创新技术应用,提升应急处置水平
在应急处置环节,处置抢救组根据《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》,采用"由外向内、递进式"监测策略,划分内部控制区,减少人员受照。
本次演练中,创新应用了可剥离膜技术进行污染区域去污处理,较传统去污方法如高压水冲洗、机械研磨和化学浸泡等存在效率低下、二次废物产生量大、易造成交叉污染以及基材损伤风险高等问题,可剥离膜技术通过成膜-剥离的物理化学过程,能够将污染物从表面移除并封装在膜体内,具有操作简便、去污效率高和二次废物量少等显著优势。


演习成效显著,筑牢校园安全防线
本次演练,不仅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可行性,更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。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、实际操作,真正实现了“以演促学、以练促能”的目标。
南华大学作为我国核工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,始终将实验室安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。此次南华大学2025核与辐射事故综合应急演练的成功举行,标志着南华大学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方面迈上了新台阶,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。